渝州瞭望台浙江涪陵“东”成“西”就 从“三代”浙商读懂双赢的故事

 2024-08-07 | 作者: 汽车行业

  凭借工业+民营经济发力,涪陵GDP一举突破1600亿元,在全市六个经济大区中增速第一,在自身修为的同时,这要归功于两个重要变量。

  时间回溯到三十二年前。1992年,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,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

  1994年,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,也是在这一年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早、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省印发《浙江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意见》,明确全省对口支援工作重点,对口支援涪陵的24个受淹乡镇(办)。

  2002年习刚来浙江,便让省协作办负责起草八封书信,分别发往浙江对口支援的西藏那曲、新疆和田、四川广元和南充、重庆涪陵和万州,以及贵州的黔东南、黔西南,明确说浙江坚决贯彻中央精神,做好对口地区的帮扶工作。

  对口工作中,习同志特别注重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。在浙江工作期间,他带队到四川、重庆考察对口帮扶工作时,专门走访了在那里扶贫的杭州娃哈哈广元和涪陵分公司。

  对口支援至今,两地累计实施合作项目132个、到位资金282.45亿元。这其中,浙商起到了支撑作用,涪陵也学以致用,成长为重庆工业强区和区域枢纽城市。

  本期《渝州瞭望台》,让我们通过“三代”浙商的故事,见证对口支援的“浙涪现象”。

  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,被浙江人誉为初代浙商。对于涪陵人来说,他是另一个版本的初代浙商。

  娃哈哈涪陵公司负责人王国林告诉华龙网记者:“考察时几乎所有人都打退堂鼓,是宗总力排众议,才有了我们这家分公司。”

  涪陵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,那次考察,宗庆后带来了娃哈哈所有中层领导,他们乘着快艇,考察了多家企业。才来的时候,大家还有说有笑,但考察完了,只有一个人还信心满满,他就是宗庆后。

  浙江和涪陵相隔千里,在缺乏基础的地方建厂,还要帮忙盘活陷入困境的企业,风险不可预知。

  宗庆后的信心,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。选择涪陵之前,娃哈哈打赢了另一场市场之战。

  1992年,宗庆后带领杭州娃哈哈,成功兼并老牌国企杭州罐头厂,28天投用新生产线,产出爆款娃哈哈果奶,“小鱼吃大鱼”轰动全国。

  此番考察涪陵,宗庆后考虑得更深,相比捐款济困,“造血”才能让涪陵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  两个月后,娃哈哈就与涪陵政府签订成立娃哈哈集团公司涪陵有限公司协议,这也成为该公司响应对口支援三峡移民,投身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事件。

  这一年,宗庆后创造性地提出“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”的思路,对三峡库区淹没线家特困国企进行迁建改造和实施开发性移民,承诺4年内不分红,保证涪陵公司净资产达到1.56亿元,实现净利润7560万元。

  “当时娃哈哈效益比较好,我们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建设的工作,答应了收购兼并这几个困难企业。”宗庆后曾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说,“也有(涪陵)当地干部部善意问我要不要坚持,我说既然答应了,就不能违约。”

  承诺许下了,压力却很大。宗庆后跑了涪陵很多次,考察、设计、规划、建厂,去了很多次,每次都是先到重庆,然后坐上两个小时的船。

  很快,新工厂的流水线上跑起了果奶、关帝酒等明星产品,实行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,调动起工人的积极性,三个月后涪陵工厂扭亏为盈,投产第一年就创造了6649万元产值。

  1997年7月,娃哈哈涪陵公司更进一步,凭借新引进的纯净水生产线千万元,跻身“重庆市工业公司50强”。

  在娃哈哈的历史中,涪陵同样是重要的“章节”,作为该公司“走出去”战略的第一个城市和第一座分厂,涪陵公司的成功,也为娃哈哈向全国扩张打好了样。

  娃哈哈项目,同样也为浙江和涪陵的对口支援打好了样,从此,两地确立了以产业帮扶、互惠合作为主的对口支援新模式。

  同样对口支援涪陵,如果说娃哈哈为代表的一代浙商是孤胆英雄,那么二代浙商就胜在抱团。

  重庆澳海房地产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沃建国,另一个身份是涪陵浙江商会秘书处秘书长,他向华龙网记者介绍了浙商对口支援涪陵的成绩:截至目前,两地累计实施经济合作项目132个、到位资金282.45亿元,其中消费品、新材料等已成为涪陵区支柱产业。

  涪陵浙江商会执行会长张朝谢,四处搜集浙商在涪陵投资企业,主动上门拜访300多名浙商,动员大家积极加入商会组织,实现抱团发展。

  2013年,张朝谢带着项目、资金、技术,跨越山海来到涪陵白涛工业园区(白涛新材料科技城),创办了重庆新联峰实业有限公司。

  张朝谢说,浙江人做事讲究效率,涪陵的营商环境也契合了浙商的需求,他的企业从园区管委会场平交付土地到投产,只用了两个月。

  “建厂之初,我人生地不熟,涪陵区委、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我提供了帮助,尤其是在人才招聘和培养、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我全力支持,坚定了我扎根涪陵的信心。”张朝谢回忆道。

  如今,重庆新联峰不仅拥有6个发明专利和5个实用新型专利,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重庆市“专精特新”中小型企业。目前,该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  他应百亿级涪陵浙商华峰重庆氨纶的需求,投建重庆瑞凯源科技有限公司,主要生产PVC片材。因产品质量优良,其PVC片材还深受海外市场青睐。

  “我们通过5年摸索,自研了智能化生产线月成功运行,明年所有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后,将逐步提升质效和市场竞争力。”张朝谢说,他将围绕涪陵新材料产业链,不断向“新”而行,向“绿”转型,布局新项目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  在涪陵区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张朝谢和几位资深浙商一起,成立了浙江商会,一方面为了联络感情,毕竟离家千里,乡音能解乡愁;一方面,则是为了资源重组,浙商能够扎根涪陵,各自都有上下游资源,合则共赢。

  秉持抱团合作的精神,涪陵浙江商会团聚了300余家浙商,并且成为拉拢新浙商来涪投资的平台。重庆卡涞、青山瑞浦兰均等10多家浙江企业,就是在商会的张罗下落户的。

  这从另一个侧面,证明了涪陵视浙商如己出,以至于老浙商主动帮忙招商引资招引新浙商。

  涪陵因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,有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础,来此投资的浙商规模通常较大,对能源要求和产业链配套要求比较高。但他们担心的水电能源供应、大宗物流等问题,从未发生过。此外,专员制度、一企一策、区领导一对一对接骨干浙商企业等营商服务,同样名声在外。

  “浙江对口支援涪陵30年来,浙江省与涪陵区往来密切、合作深入、感情深厚。涪陵就像我的第二故乡,让我找到家的感觉。”张朝谢说,他将和商会会员一起抱团发展,整合资源优势,创造合作商机,为涪陵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。

  在涪陵区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,坐在“剑涛铝业”位置的是一位帅气小伙,他没有发言,安静地观察会场发生的一切。

  会后,“知情者”告诉华龙网记者,这位帅哥就是“剑涛铝业”的总经理,他接班父亲才一年多,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。

  2007年,胡英剑的父亲胡艾滔来涪陵创办了重庆剑涛铝业有限公司,这是一家主要是做再生铝的企业,把生产、生活中的铝废料,去粗取精、回炉消化、重塑再造成为低碳再生铝合金。

  17年来,该公司累计投资20亿元,打造300亩现代化生产、研发基地,建成5条国内领先生产线万吨。

  从父亲身上,胡英剑学到了老一辈创业者不怕吃苦、乐观向上的品格,并发挥了年轻人眼光敏锐、开拓创新的精神,将剑涛铝业带上了新的高度。

  胡英剑加强完善了企业制度,加快数字化转型,将企业制度贯穿生产、检测、销售、服务全过程。

  在他的推动下,剑涛铝业已成为一家集再生铝合金研发、生产于一体的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企业,产值增长到现在的40亿元。公司也成为重庆市工业百强企业和全国有色再生金属副会长单位。

  小的时候,涪陵曾是胡英剑的“伤心地”,因为父亲忙于涪陵的事业,每次回浙江只能待几天,一走又是很久。跟着时间推移,胡英剑对涪陵有了新的认识,从父亲每次探亲带回来的涪陵特产中,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。

  “涪陵区委、区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,都十分关心非公有制企业。”胡英剑举例说,有一次,企业夏季遇到停电的情况,当地闻讯立即组织排查,并落实了加装分段开关、加强运维巡视、加入调度重要客户关系管理等服务措施。从那以后,公司再也没遇到过突然停电的情况。

  这些年,他收获了爱情、开创了事业,更深切地体会到当地党委、政府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帮助和支持。

  “文化传统是浙商成长壮大的根基,浙商精神是驱动浙商生存发展的内核。作为新一代企业家,我们将弘扬传承父辈的创业立业精神,勤奋踏实发展企业,谱写青年崭新篇章。”胡英剑说,他将扛起属于自身个人的责任,努力创造新奇迹。

  浙江在政府层面对口支援,为涪陵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动能;浙商则在产业层面对口支援,为涪陵注入了高水平发展的活力。

  三十年来,两地在经济领域共实施合作项目132个、到位资金282.45亿元;在公益领域,则实施公益事业项目1102个、到位无偿捐赠资金4.58亿元,其中尤以教育的对口支援最为突出。在出席浙涪友谊学校新校园建设二十周年活动时,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结合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,讲述了浙江对涪陵的支援力度和合作深度。

  浙江省专门派代表参加了活动,对此,王志杰说:“我们怀着感恩之心、爱戴之情、奋斗之志,回顾浙江对口支援涪陵历程,共同庆祝浙涪友谊学校新校园建设20周年。我代表涪陵区委、区人大、区政府、区政协,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、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!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涪陵发展的市级部门、浙江和上海的友好单位、有关爱心企业,以及社会各界的人说衷心的感谢!”

  浙江省援建了浙涪友谊学校,浙商也为这所学校捐资设立了奖学金,对此,王志杰说:“2004年5月19日,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涪,捐资1000万元建设浙涪友谊学校,揭开了浙涪友谊学校20年跨越式发展的序幕。浙涪友谊学校20年的发展变迁,也见证了浙涪两地对口协作的丰硕成果和历久弥新的线年来,浙江省各级各部门持之以恒对口支援涪陵,累计实施浙涪友谊学校建设等公益事业项目1102个、到位无偿捐赠资金4.58亿元,有关名校、知名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带来先进教育方法的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,浙江正凯集团设立基金支持浙涪友谊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帮扶。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浙涪友谊学校已成为涪陵教育对外交流的示范窗口。”

  为了这次专题采访,华龙网记者多次深入涪陵。先是对接“浙涪友谊学校二十年”,并创作了《跨越山海的友谊 两所学校的519》融媒体作品;接着,深入涪陵挖掘浙商,以此为切口,多维度诠释浙江帮扶涪陵的好声音、好故事。

  浙商在全国敢闯敢干的故事有很多,但浙商通过产业帮扶,助涪陵企业解困、与涪陵企业共发展、为涪陵发展拉项目的故事却鲜为人知。通过此次采访,浙商干实事的面目更加清晰,涪陵营商环境的效果更加显效,有了这样的化学反应,涪陵成为工业强区也就有了答案。

  两江潮涌,渝州葱蔚。取一瓢“治理”之水,品区县幸福之治,探融合发展之势。 瞭望渝州,看见远见。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全媒体时政栏目《渝州瞭望台》。以区县为样本,以成效洞悉发展之策,以对话论道繁荣之路,见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提速增效,唱响巴渝大地经济发展的时代合音。读:言之有物的深度报道;看:融媒体多维度的呈现;问:区县主政者权威解答。